深秋的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,五万多个座位几乎座无虚席,身着蓝色球衣的江苏球迷高声呐喊,为场上的主队助威,这样的场景在每个苏超比赛日都会上演,已经成为江苏多地城市的常态,这场面在足球圈内引发了持续讨论:为什么苏超只有在江苏才能“大火”,换成别的省份就不容易办成?
现象:火爆球市与地域局限
苏超,这个被江苏球迷亲切称呼的足球联赛,实际指的是江苏本地的职业足球联赛体系,近年来,苏超在江苏范围内获得了空前成功,场均观众人数持续位居全国区域性联赛前列,商业价值不断攀升,形成了完整的青训体系和人才输出链条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其他省份尝试复制“苏超模式”的努力大多收效甚微,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广东、浙江,还是足球传统深厚的辽宁、山东,类似的地方联赛要么观众寥寥,要么难以持续,最终无疾而终。
探因: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多重因素
多位足球圈内人士指出,苏超在江苏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江苏独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苏超提供了坚实基础,江苏全省所有地级市都跻身全国百强市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前列,这为足球消费提供了经济保障,更重要的是,江苏区域发展相对均衡,13个设区市全部拥有职业或半职业球队,形成了完整的竞争体系。
“江苏的经济发展比较均衡,没有一家独大的现象,这让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球迷基础和城市荣誉感,德比文化自然形成。”一位长期关注江苏足球的业内人士分析道。
文化特质也是关键因素,江苏人注重本土认同和地域文化,这种特性在足球领域表现为强烈的地域归属感,从南通的“江北虎”到苏州的“东吴军”,各地球迷对本土球队的情感投入远超对外来豪门的热爱。
江苏足协前秘书长王小兵表示:“江苏球迷有一种特质,他们可能同时喜欢皇马、巴萨,但对本土球队的支持是坚定不移的,这种文化认同是经过长期培育形成的,不是短期能够复制的。”
政策连续性和投入稳定性同样重要,近十五年来,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,江苏各地政府对足球的支持政策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连续性,企业赞助也形成了良性循环,投资足球成为企业提升地方形象的重要途径。
挑战:异地复制的难点何在
专家认为,苏超模式在其他省份难以复制的主要原因包括:
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,许多省份存在“一城独大”现象,省会城市集中了过多资源,其他城市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球队,导致联赛缺乏悬念和广泛参与。
足球文化差异,江苏的足球文化经过长期培育,形成了从校园足球到职业联赛的完整体系,其他地区要么缺乏这样的传统,要么足球文化更多聚焦于国家队和顶级联赛,对本地联赛缺乏关注。
第三是组织架构问题,苏超的成功离不开精密的赛事组织和商业开发,这需要专业团队长期运营,其他地区往往缺乏这样的人才储备和组织经验。
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强指出:“足球联赛的成功需要长期投入和系统规划,很多地方希望快速见效,缺乏耐心和长期战略,这是难以复制江苏模式的重要原因。”
启示:因地制宜发展足球事业
苏超的成功虽然难以完全复制,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。
发展地方足球需要根植于本地文化,江苏各地球队都注重与地方文化结合,如南京队的“六朝古都”元素、苏州队的“江南文化”特色,这些都增强了球迷的认同感。
建立多层级竞赛体系至关重要,江苏不仅有着职业联赛,还有城市联赛、县区联赛甚至社区联赛,形成了完整的金字塔结构,让各个水平的球员和球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青训与联赛结合是可持续发展之道,苏超各俱乐部都建有完善的青训体系,本地培养的球员更容易获得球迷认同,同时也解决了人才来源问题。
商业开发需要创新思维,苏超在转权销售、赞助体系、周边产品开发等方面都有创新尝试,如数字藏品、区域独家赞助等模式,增加了联赛的商业价值。
苏超模式的演进与挑战
尽管苏超在江苏取得了成功,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,如何保持球迷的新鲜感?如何应对数字媒体时代的冲击?如何进一步提高比赛质量?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其他地区也在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足球发展道路,浙江聚焦于校园足球与职业俱乐部的衔接;广东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开展区域合作;四川则挖掘西部足球特色打造“麻辣足球”品牌。
中国足协战略发展委员会成员张文认为:“中国足球的发展不能千篇一律,应该鼓励各地探索符合本地特点的发展模式,苏超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中国地方足球的巨大潜力,关键在于找到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。”
江苏的足球热潮仍在持续,每个比赛日,全省多个体育场依然人声鼎沸,这里的经验表明,中国足球的发展需要扎根于地方土壤,需要长期培育和耐心等待,需要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,而这,或许正是苏超现象带给中国足球的最重要启示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