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六点,北京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门口,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,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小身影们,背着几乎和自己一样高的剑包,在家长的陪伴下蹦跳着走进场馆,空气中不再只有消毒水的气味,更弥漫着金属剑条清脆的碰撞声、教练的指令声和孩子们略带兴奋的喘息声,剑道之上,一个个小剑客手持花剑或重剑,在灯光的聚焦下,一次次地弓步、进攻、防守,面罩后的眼睛闪烁着专注的光芒。
在这片重燃生机的景象背后,是无数个家庭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漫长等待与不懈努力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在接受采访时,没有首先谈论即将到来的赛事或金牌目标,而是由衷地感叹道:“看到孩子们能重新无忧无虑地站在剑道上,享受这项运动最本真的乐趣,这比任何奖牌都让我们感到欣慰。”
“回归”:重返的不仅是场地,更是成长的节奏
对于许多小剑客而言,过去的一段时光,是剑道生涯中一段特殊的“空白期”,训练的常态被打破,规律的课时变成了断断续续的线上指导,实战的激情被独自一人的空挥所取代。

“击剑是一项极度依赖实战和氛围的运动。”王钰解释道,“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重复练习,更是与对手‘斗智斗勇’的即时反应,是礼仪的熏陶,是面对胜负的情绪管理,长时间的隔离,让孩子们失去的不仅是训练时间,更是那种在集体中、在对抗中成长的宝贵环境。”
当训练馆的大门重新敞开,其意义远非“恢复上课”那么简单,王钰观察到,回归初期,一些孩子出现了技术生疏、体能下降的情况,这在意料之中,但更让她和教练们关注的,是孩子们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。“有的孩子刚开始会有些胆怯,不敢做动作,害怕对抗,我们理解这种‘重启’的困难,所以协会在初期就给所有俱乐部定下了基调:安全第一,快乐第二,成绩第三,我们要帮助孩子重建对剑道的信心和热爱,让他们重新找到那种自由驰骋、勇于亮剑的感觉。”
这个过程,被王钰视为一种“温柔的复苏”,教练们不再急于纠正每一个细节,而是用游戏、小组对抗等方式,重新点燃孩子们的兴致,渐渐地,胆怯被专注取代,生疏被熟练驱散,场馆里久违的欢笑声和呐喊声,成为了最好的治愈剂。“这种回归,是让孩子们重新找回了成长的节奏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,意义深远。”
“享受”:击剑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塑造
在竞技体育光环的笼罩下,成绩和名次往往成为衡量成功的直观标准,但王钰在谈及青少年击剑培养时,反复强调了一个词:“享受”。
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对于绝大多数学习击剑的孩子来说,这将是他们受益终身的爱好,而非职业。”王钰说,“北京市击剑协会一直倡导的理念,就是让击剑回归教育本质,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多少个冠军,而是希望通过这项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让更多孩子收获健康的体魄、优雅的礼仪、坚韧的意志和灵活的头脑。”
她描述了她眼中“享受击剑”的孩子应有的模样:他们会在赛前赛后主动与对手、裁判握手致意,体现君子之风;他们会在比分落后时不言放弃,思考战术调整,锻炼抗压能力;他们会在赢下一场艰难比赛后开心地跳跃,也会在失败后流下眼泪然后总结教训。“击剑场就是一个微观的人生课堂,他们学会如何对待竞争,如何尊重规则,如何管理情绪,如何面对挫折,这些品质,远比一块金牌更能支撑他们走好未来的人生路。”

王钰提到,协会正在积极推动趣味性更强的团体赛、基础技能挑战赛等,降低低龄学员的参赛门槛,让更多孩子能体验击剑的乐趣。“我们要打破‘唯成绩论’的焦虑,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、包容的参与环境,当孩子真正享受这个过程时,他的潜力才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。”
“:构建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青少年击剑生态
随着训练和比赛的全面恢复正常,北京市击剑协会对未来的规划也愈发清晰,王钰介绍,协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围绕“夯实基础”和“优化生态”展开。
在普及层面,协会将继续推动击剑运动走进更多校园和社区,与教育部门深度合作,开发更适合青少年的课程体系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爱上这项运动,将加强对基层教练员的培训,统一教学标准,确保孩子们从一开始就能接受到科学、规范的指导。
在竞赛体系方面,协会将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赛事平台,除了传统的个人锦标賽,将增设更多以俱乐部、学校为单位的团体赛,以及不同年龄、不同水平的分级赛事,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,体验竞技的乐趣与魅力。
“安全、快乐、成长,这将是我们不变的准则。”王钰强调,“我们希望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青少年击剑生态,在这个生态里,孩子们因为热爱而坚持,因为坚持而收获成长,协会、俱乐部、教练和家长是‘同盟军’,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——那就是守护每一个孩子对击剑纯粹的热爱,让他们在剑道上绽放独一无二的光芒。”
夜幕降临,俱乐部的灯光依然明亮,剑道上的身影还在不知疲倦地移动、交锋,对于副秘书长王钰和整个北京击剑界而言,这灯火通明的景象,这清脆的击剑声,就是当下最动听的乐章,孩子们重新享受着重回剑道的快乐,这本身,就是这项运动生生不息、最有价值的未来。
发表评论